第一,技术上的共性。即色彩怎样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反应。如彩色为什么通常比黑白更引人注目,在诸多色彩中为什么黄色又格外抢眼?怎样把握冷色、暖色对人的情绪调动的度,如红色为什么会刺激起人的攻击性,怎样把握它所激起的进取、冲动、反叛乃至革命的度。
第二,文化上的差异。即色彩怎样适应这种消费意义上的差异并有效诱导人们的情感。如果说人类对红色的共性反应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社会对黄色的高度敬畏则主要是社会因素决定的。这是色彩已经和其他语言符号一起构成了大文化体系,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全世界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奋斗经历和文化构造不同,各种色彩就具有了文化上的差异,广告创意必须了解和适应这种差异。
如美国可口可乐商标一直以自己鲜明的红色波纹在全世界传播,多少年来人们几乎产生了对红色波纹的特殊敏感,只要一看见这种颜色的波纹,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可口可乐。应当说红色作为可口可乐的象征已经基本定位。然而,可口可乐在阿拉伯地区竟然不得不放弃自己长期坚持的传统特色,改换绿色为包装色,以适应阿拉伯人对绿色的偏爱。因为对在沙漠地区生存的民族来说,绿色代表绿洲,是生命的原色。广告的色彩值得无条件服从受众的特殊心理需要。又如中国的爆竹一般是用来喜庆和驱邪避灾的,当然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吉祥色——红色做包装。然而,中国的爆竹出口德国时,就被要求改换成灰色包装,因为灰色是德国文化所习惯的颜色。
总之,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色彩观赏上有明显的表现,广告创意应当了解和熟悉这些差异,只有准确地适应和表现这些差异,才能恰到好处地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