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广告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创视优品

1992年广告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   1992年,是中国广告教育的一个分水岭。[49]在前述有关院校的带动下,各地高校开始纷纷创办广告专业,使得广告教育出现了一个质与量的攀升。随着行业的发展,高校的专业教育的优势充分彰显,并且开始得到认可。广告学专业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开始走向成熟。
    (一)创办广告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激增
      这个时期,广告专业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仅1992年,创办广告专业的高校就有南昌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1993年开办广告专业的高校有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1994年创办广告专业的大学有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1995年复旦大学开办广告专业。这一时期开办广告专业的院校达到90所左右(见表1-2)。
    表1-2 本阶段开办广告专业的部分学校名录


    (二)教育层次纵深化
      除了广泛地开办广告专业,广告教育的层次也逐渐提高,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1993年招收第一届广告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首个招收广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厦门大学1995年开始招收广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标志着我国的广告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硕士研究生的招收,一方面意味着广告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广告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既往的“策划类”的业务操作人才,还是培养行业管理、行业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如消费者研究人才、市场调查人才等,会为行业输送有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对于行业长远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广告教育本身开始走向更为深入的层次,在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同时,必然要积累人才反哺到教育中,也要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力量。这也意味着广告学专业高等教育在之前的广告人才输送之外,逐渐依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起来,日渐增强自己作为行业知识装置、社会知识体系构成的功能,依托学术研究,对于行业问题、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这一时期,高等院校的广告研究机构开始逐渐成立,199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现代广告研究中心。该机构一方面邀请专家参与编写教材,以推动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另一方面组织广告公司研究并倡导广告业的行业规范,向社会普及广告及市场营销知识。[50]
    成立于1995年的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IMI(创研)市场信息研究所,在这一时期从专业调查机构过渡为研究与经营合二而一的新型学术研究组织,并从此连续出  版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专著,成为我国第一部连续性的城市消费研究年鉴,成为拥有涉及21个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资料的数据库。这样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鲜明的学院派特征。当时,社会大多数调查机构是应客户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消费调查。全国居民消费基础数据在IMI年鉴出现之前一直空白。该年鉴成为众多企业和调查机构掌握中国消费基础状况和动态的重要依据,由于其稳定的连续性和学术独立性,价值更为突出。
    (三)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1993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系参与国家工商局、国家劳动人事部主持的“广告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培训”工程,系里教师出任主编,并负责编撰广告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培训教材,如《现代广告专业基础知识》《广告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还承担了央视20集电视教学片《现代广告》的主创工作;承担了广告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考试方案的制定。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教师重新修订了广告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培训教材《广告专业技术岗位基础知识》。
    此次专业岗位资格培训是一个涉及全行业的教育项目和培训项目,高校在其中的介入,承担着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的功能,彰显了在专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在此之前,业界、高校共同介入广告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难分伯仲;随着高校教育力量的成熟,依托学理基础对于专业教育内容进行了兼具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架构和梳理,其专业教育功能得到了行业管理部门和业界的认可,当然,这也是行业日渐成熟而出现的专业功能的进一步细分化所致。从此,高校更为专注于专业教育,与行业管理部门、业界之间的连接与合作,也极为丰富;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日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办学中合作增加
      这个时期,各地广告专业的办学中,各类合作纷纷出现。1995年5月,日本消费者研究株式会社与北京广播学院广告系合作成立了市场信息研究所,1994年厦门天朗广告策划有限公司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了“厦门天朗广告专业奖学金”,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在广告专业设立的专项奖学金。[51]
      1996年,电通·中国广告教育合作项目启动,该项目一直持续至今,是国内历时最久的外国广告公司支持的广告专业教育项目。1996年9月,日本电通公司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协助下,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六所大学合作,启动五年的“中日广告交流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广告教育方面的交流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具体包括两项活动:一是在六所大学举办“电通广告讲座”;二是建立“电通留学研修制度”,即邀请这六所大学的年轻教师前往东京的电通总部进行广告研修。
      日本电通有着注重专业研究的优良传统,为了筹备该系列讲座,公司内部做了精心的准备,将内部的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并结合相应的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对于赴日研修的中国教师,除了派出公司最为优秀的人才作为教师之外,授课内容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为学员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课外也组织了很多的专项业务考察和人文考察。[52]
      从1996年到2016年,累计超过2000人次电通广告精英担任项目讲师,项目受益者覆盖全国设有广告专业的数百所大学,获益教师达2000人次,学生达12000人次,许多受益者已经成长为广告教育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广告行业的杰出人才。
    (五)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问题非常突出
      除了1992年设置广告专业的6所高等院校外,其余高等院校都是在1992之后设立,其中在1993年、1994年建立的高校每年有8所,这样的快速发展也就必然带来很多问题,师资短缺、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科学论证和研究,匆忙上马、草率而行的状况非常常见,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不充分,缺乏学术研究能力,高等教育与广告专业缺乏衔接与呼应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广告协会在1995年成立“中国广告人才需求与培养”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普查院校广告教育状况,回收的30份有效问卷显示,有73.7%(此项指标的有效样本为19)的院校创办理由是“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10.5%的院校认为“原有专业结构老化,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分别有10.5%和5.3%的院校认为“有与广告专业比较接近的专业”、“扩大招生生源”,这就使得很多院校在难免匆忙上马,对于培养目标、自身实力等没有充分思考,就已经开始成立广告专业,从而导致诸多问题,例如,经费不足、缺乏师资,缺乏教材和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成立广告专业,从而使得课程设置混乱(课程设置随意,把很多相关性不大的课程拿来充数),中广协的调查发现,27所院校居然共开出了507门课程。而且对于培养目标也不甚清晰,79.3%(有效样本为29)的院校将培养目标定在广告策划人才,其他分别为广告管理(37.9%)、广告文案(31.0%)、广告设计(41.4%)、广告制作(17.2%)。
      广告学专业高等教育初期发展不明朗,各界认可度不高,也导致了师资不稳定的情况。中国传媒大学的曹璐老师回忆说:“1992年,一家传媒公司曾力邀丁俊杰老师出山,承诺月薪万元。这对于当时是普通教师的丁老师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一边是摇摇欲坠的专业理想,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丰厚收益。”
    一些院校在专业建设初具雏形之后,开始着手摸索建立专业体系,并深入业界开展科研尝试,从而试图弥补相关问题。针对广告教育问题,许多专业人士也提出了  探讨的思路,1997年,徐俊基和陈海涛在《漫谈广告教育》中提出了要控制高校争办广告专业热的不良势头,1998年党春直发表《对河南省广告教育现状的思考》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思路。

      创视优品免费提供企业宣传片报价服务。

  • 本文章摘自书籍或来源于网络,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或者访问原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

    我们的服务项目

    企业宣传片、三维动画、企业会议片、MG动画、短视频、产品广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