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发展,各领风骚-创视优品

广告发展,各领风骚

  •   广告在创新中发展,每一段历史中,广告都有不同的含义和侧重。我们以美国为例,简要回顾并分析广告的发展历史。
      近代广告意识起源于美国工业化革命时期对印刷术的引进。P.T.巴纳姆——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广告人说“我的全部成功都要归于印刷商的油墨”[插图]。印刷技术的发展、新工艺的产生,推动了早期的广告媒介——报刊的发展,报刊从少数社会精英的奢侈品逐步发展为大众共享的廉价品,廉价报刊的出现以及规模化发行,为人们提供了最便利、最便宜的信息共享平台,也为广告主提供了最好的广告空间,无疑,报刊的大众化引起了广告商的青睐。伴随着报刊的商业化进程,报刊的版面代理开始流行,早期的广告公司仅限于贩卖媒体版面,广告主关心的是媒体的价格,而不是广告的表现。
      19世纪末,美国建立了发达的商品销售网络,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商店、邮购商店、超级市场等各式各样的零售业态,销售网络和商业业态的繁荣促进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广告的变革,广告有了新角色——商品包装。商品名称、商标和商品包装越来越重要,广告与之相适应,有了其基本要素。
      进入20世纪,消费者开始主导销售,市场从企业卖什么转变为消费者需要什么,广告的风格和着眼点因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20年代,户外广告和广播广告开始兴起,广告变得更加时髦,广告的文案和表现力受到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还大发横财,经济迅猛发展,广告也欣欣向荣,广告业的竞争日趋加剧,广告极具创造力,创造出全新的广告风格和广告形式,品牌个性和新概念成为主流。期间,电视作为大众广告媒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蓬勃发展的广告土壤也孕育了诸多广告大师:罗瑟·瑞夫斯要求他领导的达彼思广告公司以“独特销售主张”做实效的广告;李奥·贝纳相信“产品即英雄”,广告要挖掘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大卫·奥格威力主“建立清晰明确的品牌个性”,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威廉·伯恩巴克强调消费者对广告表现感性参与的重要性,强调广告的冲击力,创造了充满感性与新奇的诉求方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一方面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另一方面,美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黑人运动、工人运动、反战运动、女性运动、新左派运动、反正统文化运动等交相呼应,此外,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电视成为大众化的媒介,90%的美国家庭都至少拥有一台电视机,电视的普及带动了信息革命,而信息革命则带动着社会变革进一步深化。此间,广告商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购买群体,为了迎合大众,广告业兴起了一场场新革命:创新革命和媒体革命。
    创新革命以创意至上,伯恩巴克在他创办的DDB广告公司摈弃了让文案人先写好文案,再交给艺术指导构图和设计的老方法,将文案撰稿人和艺术指导搭配在一起工作。文案撰稿人在广告创作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结束了,创意成为革命。而在此前,思维敏捷的艺术总监和文笔犀利的文案撰稿人员各自为政。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麦迪逊大道著名的“创意革命”。广告行业极富创造力、充满想象力,广告创意被推向神坛。被称为“广告疯子”的乔治· 路易斯也是此间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乔治·路易斯主张“广告是打破成规的艺术,而非建立定性的科学”,“创造惊人的点子,并戏剧化地呈现出来”[插图]成了乔治·路易斯一直遵循的典范。广告创意大行其道,广告业是贩卖创意的行业。
      但“创意的圣火”并非长盛不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电视媒介取代了印刷媒介成为广告的主要阵地,美国的杂志巨头纷纷倒闭,针对细分市场特定人群的刊物纷纷崛起;另一方面,户外广告的黄金时代因1965年美国高速路美化法案的实施而终结。
      20世纪70年代,美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消费者选择了广告给予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承诺而不是广告的艺术,创意不再是成功的重量级砝码,注重销售的广告促销超越了艺术性的广告创意,成为主流,广告开始与企业的营销战略联系起来,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一部分。
      面对创意的衰落、媒体的革命和信息的过剩,1972年,阿尔· 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为《广告时代》撰写的系列文章中提出了定位理论,定位理论指出:创意已死,麦迪逊大街把戏的新名词是“定位”。针对广告费用的急剧攀升问题,定位理论指出:在传播过度的丛林里,获得大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缩小目标,分门别类。简言之,就是定位。定位理论主张:
      广告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即占有一席之地;
      广告应将火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目标上,在消费者的心智上下功夫,创造出一个心理位置;
      应该运用广告创造出独有的位置,如第一事件、第一……
      广告表现出的差异性,不应着重于功能利益的不同,而应是类别的不同。
    ……
      这一系列观点集结于杰克· 特劳特与阿尔· 里斯合著的《定位》(《Positioning:The Battle for Your Mind》)一书,于1981年出版。时隔15年,即1996年,杰克·特劳特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出版了《新定位》(《New Positioning》),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但也只能风靡一时。
      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消费市场加剧分化,传统媒介不断细分,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墙体、气船、购物袋、电影院等小众媒介繁多杂乱。简而言之,消费市场个性十足,媒介市场争相斗艳,广告既没有了中心受众,也没有了核心媒介,分散的受众和分散的媒介使得广告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1994年美国《连线》(Wired)杂志第二期封面故事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广告已死?”。2002年,定位理论的先驱——阿尔·里斯在《公关第一 广告第二》(《The Fall of Advertising and The Rise of PR》)一书中更直言不讳,高喊:广告已死!
      21世纪,广告继续在星光大道上步履蹒跚。里斯父女所倡导的公共关系,只不过是将广告的核心——创意等诸多元素赋予公关之后的挂羊头卖狗肉,也只不过是广告处于绝望中的歇斯底里般的呐喊。里斯父女不仅没有给企业的信息传播和消费沟通指出新的出路,反而落井下石,让广告在其曾经备受推崇的商界孤独地背负着失败的根源、承受着烧钱机器的骂名。
      广告从熠熠生辉到举步维艰,出路何在?
  • 本文章摘自书籍或来源于网络,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或者访问原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

    我们的服务项目

    企业宣传片、三维动画、企业会议片、MG动画、短视频、产品广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