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变,以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的文化旅游行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文化旅游行业是旅游者以满足一定的文化体验为目的而参与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旅游;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等。只要旅游者能从旅游活动中学习到知识、获得教育,都可以算是文化旅游的范畴。文化旅游的外延虽然小于国家旅游局管辖范围的旅游,但是文化旅游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特征及趋势等与一般意义的旅游基本一致,所以国家旅游局所颁布的假日情况和旅游数据也适用于文化旅游行业的研究。
一、文化旅游的宏观环境分析
继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2015年国家又出台了不少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培育发展新动力产生了积极作用,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利好文化旅游业发展
2015年7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开辟旅游消费市场。意见重点阐述了新时期如何促进诸如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旅游、游艇旅游、研学旅行、中药健康旅行等文化旅游业态的发展。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是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引领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7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8月,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深入解读“旅游+”新时代,出台和实施“旅游+”行动计划。9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文化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为文化旅游的用地政策提供进一步保障
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要求,2015年11月25日,国土资源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意见》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积极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二是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三是加强旅游业用地服务监管。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土地“瓶颈”,也为产业引导由事后评价向事前规范转变奠定了基础,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调控手段,使旅游业避免盲目开发成为可能。目前,在文化旅游领域,存在着用地政策不规范,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游艇、文化、研学旅游等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这一《意见》的实施,将对推动文化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培育发展新动力产生积极作用。
(四)《关于进一步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的通知》加大了对乡村文化旅游的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工作,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知名度,营造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氛围,推动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2015年11月30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16年将根据季节特点,有步骤、有重点、分时段推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多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吸引力,营造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氛围。
(五)国家旅游局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文明旅游
文明旅游是中国旅游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2015年1月,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点整治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分级建立不文明档案,动员全社会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4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即俗称的“游客黑名单”。5月4日,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名单,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机制,从制度入手强化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监管。9月30日,中国旅游志愿者队伍成立,志愿者将紧紧围绕“志愿服务,让旅游更文明、让旅游更美好”的宗旨,“竭尽所能,奉献真诚,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文明旅游贡献力量!”
(六)国家政策支持引导文化旅游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受国家政策支持,旅游创业也有不俗的表现。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8月18日,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在安徽黄山市召开。会上,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0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2月3日,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一批旅游创客们靠着吃苦耐劳的拼搏劲头和互联网的创新基因,目前已在民宿、乡村旅游、OTA等领域有不错的斩获。
二、2015年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2015年,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率双双超过10%[148]。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扩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从2015年旅游行业的表现来看,文化旅游类的发展持续升温,成为旅游行业的主要消费领域。
(一)入境游市场回暖
2015年,受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以及中韩、中美等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深入,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韩旅游互访人数突破1030万人次,中美旅游往来总量达到428.1万人次,中日、中俄、中印、中东欧的旅游交流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为中国同这些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入境旅游在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增长,港澳台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外国人市场企稳,其中韩国、越南等近程外国人市场率先回升向好。2015年1—12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共计2598.54万人(按目的分),亚洲游客人数最多为1662万人,其次分别为欧洲489.14万人,美洲311.53万人,大洋洲77.64万人,非洲58.02万人,其他地区的游客0.21万人。其中,入境人数最多的国家为韩国444.44万人(详情如图)。
2015年1—12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按目的分)
2015年1—12月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包括港、澳、台同胞及外国人)合计为13382.04万人,同比增长4.14%,其中澳门同胞入境人数同比增长最快,为10.89%。
2015年1—12月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按入境方式分)
(二)文化旅游消费产品越加丰富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首次提出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文化旅游作为消费新亮点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已成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发展引擎。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温泉滑雪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研学旅游等已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热点领域(如图1-12-2)。2016年春节假日期间,探亲访友游、休闲度假游、民俗节庆游、冰雪运动游、乡村古镇游、温泉养生游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深受游客喜爱,成为节日的主打产品。尤其受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影响,冰雪旅游受到热捧。北京、河北、黑龙江、新疆等地举办了众多冰雪活动,其中,新疆以“丝绸之路+冰雪旅游+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冬季旅游组合吸引了大批游客。
2015年文化旅游消费热点
此外,2015年的节日特征还表现为周边游成为小长假的主流出游方式,而在所有的周边游主题类别中,主题公园、古镇、冰雪等文化旅游项目最热门,其中主题公园占比达26.83%,位居第一。周边游出游人数最多的前十个城市依次为:广州、乐山、上海、苏州、常州、无锡、南京、北京、深圳、杭州。
(三)旅游演艺成为文化旅游亮点
演艺产品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我国文化旅游演艺市场一片繁荣,各地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点,推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定点上演的文化旅游演艺已逾200台,一大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之作,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49]例如,2015年8月,国内首部大型沙漠实景剧《敦煌盛典》正式演出,成为2015年丝绸之路旅游演艺的新亮点。敦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也是西部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往。然而,长期以来,“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成了游客在敦煌的单调体验。《敦煌盛典》演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旅游体验,该剧以月牙泉、鸣沙山的自然景观和莫高山庄的汉唐建筑群为背景,以实景剧的形式,向观众呈现以鸣沙山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文化、以敦煌古城为代表的古城市井文化、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文化。
(四)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更注重游客体验
文化旅游衍生品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的重要产品形态,是旅游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式。文化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和设计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高级形态,文化旅游的概念,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文化旅游衍生品上。文化旅游衍生品不仅包括一些实物产品,如旅游演艺产品、文化活动等,同时还包括因游览需要、娱乐需要产生的一些劳务服务。总的来说,文化旅游衍生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集旅游的消费与供给于一体。
2015年,各地文化旅游衍生品的开发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实践,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一些具体的场景和舞台布景,使游客体验其中,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例如,2015年7月在宜宾召开的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立足于四川特色,全面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开启了“陆地”和“空中”全面旅游的体验模式,即陆地观景:“竹海+石海+花海”,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同时,为使整体旅游元素更加丰富、多层次,宜宾积极打造了南溪古街、流杯池景区、七洞沟景区等一批新创A景区;空中畅游:文化旅游节安排了低空旅游试飞表演,开启立体观光旅游模式,广大游客可亲身体验在浩瀚的竹海穿梭的惬意。为提升文化旅游内涵,文化节全面提升景区内在品质,挖掘景区的人文内涵:突出“竹文化”,蜀南竹海策划了一系列旅游微电影和旅游图片宣传活动;打造苗文化,创建苗城印象主题公园,建设花山公园、僰王公园等主题文化景点;弘扬抗战文化和古镇文化,开展抗战文化研讨会、书画展等活动,推广李庄与林徽因、梁思成等名人故事,介绍同济大学旧址的缘由、变迁。同时,为渲染节会氛围,文化节还精心策划打造了“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四川省民歌大赛决赛”“2015川滇黔渝藏旅游产品交易会”等一批文化旅游活动。
三、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在2015年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且业绩颇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问题
1.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文化旅游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依存度高的显著特点,这六大要素都依赖于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食宿、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的改善,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我国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仍是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两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严重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上存在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许多的景区、景点都是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
2.文化特色不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优秀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兴盛的源泉。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融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而多数旅游产品仍处于原始状态型或文物资源型,缺乏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很多地方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以及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并没有体现出来,度假、娱乐、体验性产品不多,让游客欣赏、回味、留恋的东西更少。
3.文化旅游项目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旅游是大产业,需要大投入。要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建立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及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没有制定出台相应配套的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地客商投资的倾斜优惠政策,致使对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景点景区的设施不完善、服务不配套,难以进行实质性、深层次的开发,严重制约了旅游产品的上档升级,不能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健全的服务网络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但很多地方的旅游设施尤其是乡村旅游设施都极不适应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严重不足;景区、景点内的绿化、硬化、美化、香化等基础建设也不完善、不配套。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1.加快改革,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
对重要文化旅游项目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开发,统一促销,统一协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对隶属文物(林业或文化)、旅游部门双重管理的景区,应该首先由双方共同设立接受双重管理职能的景区管委会,涉及开发建设等重大问题要联席办公,适宜下放到块的旅游项目尽量下放,更好地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三是借鉴外地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有效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四是在各景区建立合法的投融资主体和科学的投融资机制,为招商引资提供便利条件。
2.以政府主导,进一步拓宽旅游开发融资渠道
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既是旅游产业成长期的主要经验,也是旅游产业提升期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旅游开发前期,政府必须加大基础建设性投入。投入要抓住重点,制造示范和轰动效应,着力造环境、造声势,积极引导其他投入。二是政府要加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要做好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管,使有限的资金落到实处,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制。要充分发挥地方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等雄厚的优势,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程。
3.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抓好景区景点品牌塑造,在产业发展中要围绕景区景点、旅游线路作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抓好优秀歌舞品牌塑造,加强对民族传统歌舞的挖掘和开发,借助外来人才进行包装推介,开辟境外商演市场。三是抓好旅游产品品牌塑造,突出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加强对中小型旅游产品制造厂、小作坊的扶持力度,注重商品品牌的打造,使旅游商品加工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提升产品品位和附加值。四是抓好民俗风情品牌塑造,加强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按照塑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季一节”的品牌要求,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以节日为龙头、季节为阶段、乡村特色为主题、大中小活动相结合的民俗风情系列文化活动,着力培育民俗风情旅游品牌。五是抓好节庆品牌塑造,注重提升节庆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增强节庆活动吸引力,以节庆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
4.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通往景区道路的提级改造。重点解决主干公路到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瓶颈和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将旅游专用公路列入议事日程,除了加快建设已经规划的公路外,优先支持申报通往景区景点的公路建设项目。二是加大重点旅游城镇建设。城市建筑物的色彩风格,要与当地旅游景色和推出的文化旅游品牌相协调,体现民族特色,从而提升城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三是注重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突出新、奇、特等旅游要素特征。积极引进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切实加强饭店、交通、购物、娱乐、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要素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纳入旅游管理体系,使其与景点建设规模相适应。四是加快旅游车队和站场建设,解决运载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5.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促销活动,宣传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区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得到提高。二是邀请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是编印旅游宣传材料,建设好旅游信息网站,加大宣传的效果。
四、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一)文化旅游投资将加速增长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将加快建立旅游产业基金,施行旅游用地新政,旅游投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将成为资本投资的新领域、产业调整的突破口、经济振兴的增长点,旅游投资有望成为2016年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国家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随着创新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中央转移支付对PPP项目的倾斜支持,可以预期,2016年度将是更多PPP项目落地之年。
(二)国家政策利好未来“旅游+互联网”的发展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旅游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旅游+”行动、“互联网+”行动的出台与实施,将进一步培育经济发展新功能和新动力。以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旅游+互联网”未来五年将创造1万亿元需求红利、1万亿元市场红利、1万亿元增值红利。互联网助推旅游成为智慧化的全新移动生活,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与通路结构,互联网、物联网的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移动APP的出现与发展,都将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体验智慧化、旅游方式转变、旅游消费升级。
(三)“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引领中国文化旅游的主题
2015年中国旅游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各地旅游部门加大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开展宣传推广,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在旅游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丝路特色旅游,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未来五年,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游客1.5亿人次,旅游消费将超过2000亿美元。为进一步聚焦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深入实施“515战略”,2016中国旅游主题年将继续以“丝绸之路旅游”为宣传主题。未来,沿线各国各地区将继续扩大人员交流规模,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开展联合推广,推进“畅游丝绸之路”活动;深化区域合作,提升旅游交流品质。
(四)2016年文化旅游热点领域预测
1.邮轮旅游将成为我国地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支持游艇邮轮旅游发展。十年间,我国选择邮轮游艇的旅游人数,从不到2000人增长到超过200万人,邮轮运营从30航次增长到突破600航次,中国人乘坐邮轮出境游人次占亚洲邮轮市场总量的40%以上,跃升为全球第八名。邮轮旅游将作为服务消费新热点和新模式,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引领旅游消费结构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长征主题红色旅游升温
2016年将启动全国红色旅游“三期规划”,上层次、上品质将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重点。2016年也是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上下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长征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将进一步升温,进而带动更多老区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3.中美旅游年系列活动举办
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是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宣布的,既是中美外交的重大举措,也是两国旅游宣传的重要合作。届时,中美旅游业界将共同策划开展系列交流活动,对于扩大相互间的旅游宣传、促进游客往来便利化、扩大双边市场规模将发挥积极作用。
4.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
2016年春,上海迪士尼乐园将开园迎客。这是世界最知名品牌的主题公园在中国开业年7月在宜宾召开的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立足于四川特色,全面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开启了“陆地”和“空中”全面旅游的体验模式,即陆地观景:“竹海+石海+花海”,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同时,为使整体旅游元素更加丰富、多层次,宜宾积极打造了南溪古街、流杯池景区、七洞沟景区等一批新创A景区;空中畅游:文化旅游节安排了低空旅游试飞表演,开启立体观光旅游模式,广大游客可亲身体验在浩瀚的竹海穿梭的惬意。为提升文化旅游内涵,文化节全面提升景区内在品质,挖掘景区的人文内涵:突出“竹文化”,蜀南竹海策划了一系列旅游微电影和旅游图片宣传活动;(企业宣传片)打造苗文化,创建苗城印象主题公园,建设花山公园、僰王公园等主题文化景点;弘扬抗战文化和古镇文化,开展抗战文化研讨会、书画展等活动,推广李庄与林徽因、梁思成等名人故事,介绍同济大学旧址的缘由、变迁。同时,为渲染节会氛围,文化节还精心策划打造了“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四川省民歌大赛决赛”“2015川滇黔渝藏旅游产品交易会”等一批文化旅游活动。
三、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在2015年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且业绩颇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问题
1.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文化旅游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产业关联性强、依存度高的显著特点,这六大要素都依赖于城乡基础设施、交通、食宿、文体娱乐、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的改善,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我国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仍是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两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严重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上存在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许多的景区、景点都是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
2.文化特色不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发展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优秀文化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兴盛的源泉。旅游发达地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融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加剧国内主题乐园市场的竞争。
3.自驾车营地建设全面起步
随着大众旅游散客化、家庭化、自驾化趋势的发展,游客对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渐加大。按照国办62号文件提出的2020年将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1000个左右的目标,2016年自驾车营地建设或将成为继厕所革命之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又一大重点。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