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科技领域复合人才培养的探讨-创视优品

传媒科技领域复合人才培养的探讨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舆论工具,正逐步过渡到新的朝阳产业。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传媒产业的产值已经占GDP总量的2%以上。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红利,并带动了造纸、印刷、半导体、信息产品的相关发展。与此同时,为满足迅速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传媒行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就显得愈发迫切,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复合型的特征。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应对国际传媒挑战以及传媒事业本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传媒专业知识,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技能,并能在两种知识、两种技能的交叉、重叠中取得创造性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人才。传媒从业者既是专家又是杂家的毕业生,才是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调整,需要建立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高效率的现代教学体系,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 当前传媒人才培养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固化严重,亟须模式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传媒类专业做了系统的分类的规划,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指导各级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广播电视行业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广电专业作为一个小类专业,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表现在面向就业的窄口径,即为各级电台、电视台培养各类文编、导演、播音以及技术工程类人才的针对性相当强。可是时过境迁,当前文化传媒行业已经被列为国家的支柱行业,当前市场对各类传媒人才的需要迅猛增长,这种培养目标就日益显露出不足,专业性强,适应面窄,人才去向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大众传媒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按类似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提供现代传媒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2.实践环节缺乏,亟须提高技能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导向应该是行业内的真正需求,理论固然重要,实际操作能力却显得更为棘手。当前现有的高校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涵盖范围广,理论氛围浓,大量的理论课程在学习中占的比重很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模仿式教学为主,大量时间都消耗在向学生灌输各种书本上的知识,而在考核环节上依旧注重教材上的内容,忽视实际应用。上机课时不足、前沿设备接触少成为现在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严重制约。


    三 传媒科技领域复合人才的培养
    1.确立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思路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拓展传媒教育的思路,将传媒人才培养放眼到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大背景之下,放眼到传媒事业、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环境中去定位,全方位地推进传媒人才培养以内涵式为主、外延式为辅的改革,即通过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传媒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传媒科技人才不仅仅要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更要注意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彼此渗透、移植、结合的一体化发展,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突出特点。与此同时,新世纪的传媒人必须注重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注重传播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多维整合,形成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需要掌握高超的信息传播技艺,以面对多种媒体日趋融合化、共存兼容的局面;传媒人必须了解和挖掘各种媒介的技术和艺术优势,熟练运用和调动各种表现方法和技巧;顺应传播情境、把握传播时机.设计出恰当的信息传达方式。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当中也要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培养。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等同于宽口径人才培养,核心点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牺牲专业本身的“专业水准”,必须在保证专业精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坚持从这样的要求出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本科教育的横向水平复合,另一种是研究生教育的垂直水平复合。前者主要是通过本科教育的主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制来实施。
      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设计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当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实行考试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这些都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法。
    3.多手段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一体化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增加多样化的实践课程,这里的实践环节方式很多。
      (1)教学实验,高等院校中的实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理论验证,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其所学理论有一种不同于讲堂的更加感性的认识,并借此强化学习效果,举一反三。另一类实验是一种开放式实验,即由指导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总报告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与此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模式需要教师花费更大的精力,将理论巧妙地融入实验教学过程里,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两种实验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才能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培训机会。提供适量的业内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很大帮助,高校应该不断创造条件,把业内的知名公司、知名专家请到学校,利用学校优良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来校的公司、专家也可以提高知名度,建立行业从业者的认同感,筛选优秀的毕业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的做法。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学校广泛的联系了大量业内公司,诸如广电行业中广为使用的各类非线编辑软件公司、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公司、演播室演播车供应商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
      (3)积极组织各类竞技比赛,促进学生内部经验交流。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少数理解能力好的同学要创造条件,让其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发展,这个平台就是各类的竞技比赛。通过竞赛,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以致用,充分展示其创新能力,锻炼其实践能力,通过竞赛,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广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共同进步提高。竞赛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诸如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主持人大赛、广告设计大赛、DV大赛等等。每一届大赛的完成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策划、宣传,到聘请专家、现场拍摄,再到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当前,国际传媒正朝着速度、深度、角度和力度全方位拓展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新闻科技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懂新闻、精技术又强管理、善策划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迫在眉睫。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占领行业制高点,取得出色的成绩,也为提高我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李丹林:《论我国传媒法教育及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曹坤:《用跨界思维打造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
    李竹荣等:《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对策》,《新闻战线》2009年第10期。
    徐雁龙:《传媒人才高校培养的若干问题》, 2004年第四届亚大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2004年11月。
    王端:《实验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闻界》2010年第3期。
    吴蓉:《地市广电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刍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1期。
    张亚丽:《新媒体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装饰》2009年第7期。
    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传播主持专业为例》,《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9期。

  • 本文章摘自书籍或来源于网络,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或者访问原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

    我们的服务项目

    企业宣传片、三维动画、企业会议片、MG动画、短视频、产品广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