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百事可乐(Pepsi-Cola)为庆祝成立百年推出的广告口号为例,说明广告语的一般特点。要对广告语有清晰地了解,先必须对其产生的背景有大致的了解。百事可乐公司成立于1898年,产品原型为药品,以碳酸水、糖、香草、生油、胃蛋白酶(pepsin)及可乐果所制成。该药物最初是用以治疗胃部疾病,后来被命名为“Pepsi”,再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碳酸饮料。一百多年来,百事可乐历经波折、战乱、纷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与先于其12年问世的可口可乐并驾齐驱。1983年,罗杰·恩里克担任百事可乐公司总裁后,重点关注青年人的消费特点和需求,将百事可乐定位为新生代的可乐,为百事可乐找到了营销的突破口。公司1983年与美国最红火的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签订了一个合约,以500万美元的惊人价格聘请这位明星为“百事巨星”,并连续制作一系列的广告片。随后一批国际著名巨星麦当娜、珍妮、碧昂丝、布兰妮,中国的张国荣、刘德华、郭富城、陈慧琳、王菲等先后为“百事可乐”代言。以1998年为例,迈克尔·杰克逊、瑞奇·马丁、王菲和郭富城联袂出击,掀起了“渴望无限”的蓝色广告风暴,为百事可乐的宣传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Ask for More(渴望无限)”是百事可乐公司1998年为庆祝公司成立100周年推出的全新口号。该口号一经推出,便在全球多个市场引起强烈的反响。这除了和迈克尔·杰克逊等众多巨星的明星效应分不开之外,也和广告词本身的魅力有关。
该广告词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译文,都和上述广告语言特点相一致。首先是用词精炼,通俗易懂。英文广告词由三个词构成,皆为单音节词,非常口语化,易于传诵。汉语广告词也仅由四个字,两个词构成,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读来朗朗上口。此外,口号结构简单,媒体适用性强。这则广告语“Ask for More(渴望无限)”,中英文形式均为短语结构,一目了然,且用词量少,合乎音韵,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运动媒体,无论是影视广告,还是电子媒体推广都非常适合。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广告语的模糊性。无论是“Ask for more”,还是“渴望无限”,均为动词短语,号召性很强,而且都是省略结构,施动者主语缺省,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more的内涵,以及渴望的宾语,都不确定,因而耐人寻味。
来源:《广告翻译与翻译中的广告视野(经典、实用)》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