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设计艺术的美学取向-创视优品

全球化语境中设计艺术的美学取向

  •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并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在80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
      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
      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1]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性的环境后果全球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美国漏油事故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这些都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像今天这样需要有世界范围的规则,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经济上,随着大型跨国企业的建立以及伴随他们一起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的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带给很多人以富裕,然而也呼唤要求与新的经济市场活动范围相适应的游戏规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是全球化时代的动力,也是促成人们形成全球意识的一个因素。随着加入到共同贸易协定中的国家越来越多,贸易商品的范围越来越广,世界金融市场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事实。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引起了全球性的竞争,结果是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金融风险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都说明了竞争的极限性,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在这个整体的世界中,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事件可以对我们产生影响;反过来,我们作为个人所作出的决定,其后果也可能是全球性的。于是人们意识到了同在一个地球的意义,开始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认识到了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正如汤姆林森所说:“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流通及商品消费的各个时期的原动力,对我们日渐增长的相互联系来说都是意味深长的。”
      经济的全球化也导致了技术的全球性运用,即所谓的技术全球化。就技术全球性运用来讲,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相互往来和互相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习俗逐渐消解,新的观念、新的生存方式陆续出现,继而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深入。而经济的全球化又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生成。因为,技术不能仅被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它在执行工具这一职能时,实际上参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雅斯贝尔斯认识到:“技术使前所未有的交往和通信变为可能,它造成了全球的统一。人类整体的共同的历史开始了。统一的命运控制着人类整体。全球四面八方的人都能互相理解。由于比起以前东亚对于中华帝国,或者地中海世界对于罗马来说,现在通信联系技术更容易到达世界各地,因此全球的政治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技术的发展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变成了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共同生存的整体,这种相互依赖、风险共担、共同生活的现实是全球文化产生的最大动力,显示了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与全球历史、全球意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自然土地上的共同生活和在时间里的共同存在造成了人类的统一。
      著名学者欧文·拉兹洛则着重分析了通信技术与人的交往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现在正通过技术的中介而发生了十分广泛的密切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多样性的文化得到体现,普遍性的文化得以形成,而全球文化正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过程。他说:“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方法不是通过文化统治来消灭文化多样性,而是在现有文化之间创造更密切和更永久的交流和接触。这样做的工具是现成的:现代通信技术不只能联系给定国家和文化内的人民,它们也能联系不同文化……以理解为基础并由通信产生的合作与参与可能把当代世界提高到超越共存阶段而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相互依存阶段。相互依存不仅意味着并肩生活和成长,而且意味着彼此合作,互相通过对方得以生存。”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从电话到电子计算机再到因特网的发展,消除了人们之间的空间界限,加强了各地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造卫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综上所述,可以说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文化的危机中,也产生于现代化的成就中,现代文化成就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对促成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各种因素作一个综合考察,阿尔布劳的概括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全球性至少在五个方面使我们超越了现代性的种种假设。这五个方面是:由全部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后果;由具有全球破坏性的武器导致的安全感的丧失;通信系统的全球性;全球性经济现象的涌现,以及全球主义的反省性——在有这种反省性的地方,人们和各种团体都以全球作为自己确定信仰的参照系。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就对那种认为‘现代性会不断扩张’的观点,并因而也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说,全球化的出现既是各种客观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们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一个主观进程。
      全球化时代是继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既不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认为它已有5000年的历史。因为那时虽然不同的文化有所交流,但文化传播的规模、速度及范围都相当有限,与今天的全球化不可能相提并论。同时,也不像世界体系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起源于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揭开了全球交往的序幕,但是它只是开辟了全球各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往来、相互作用的时代,却没有显示出人类相互依存、共担风险的特征。确切地说,全球化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具体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十足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暴露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局限性,全球通信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相互联系、共同生存的全球化时代,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太空船”上,并且只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全球化给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化语境下,图像比语言更具有可接受的便捷性、直观性、可接受性。在全球化语境下,设计艺术的价值取向有这样几个特点:“图像化”追求、“趣味性”追求、“消费性”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设计艺术的功能性价值隐退,而图像的价值、符号的价值成为了设计的中心。故设计更体现为身份的区分、地位的区分、阶层的区分,设计艺术的等级身份的符号性不会消失,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是以金钱作为衡量的资本标准。(当然社会还有很多区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等)设计艺术的这种价值取向呈现在美学层面上,有以下几个相应的特点:
      一是图像化。全球化时代语境中的设计意味着设计要面临更多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意味着不同文化语境中中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文字因为要借助翻译这一中介才能为普通民众所理解,而图像则完全不需要这一中介。所以,全球化时代的设计艺术以图像的形式来取得最为便捷的审美接受和美学传播。设计审美的中心由以前着重文字说明到现在注重图像呈现,图像成为设计的中心位置。
      二是符号性。处于设计中心位置的图像不是没有意义的图像,而是承载着符号意义的图像,是使得人们能够更好识别和区分的中介和工具。大工业化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能够成就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而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要求以标准的统一性作为基础。所以,图像的符号性实际上成为设计产品区分阶层与地位的工具。比如,同样是工业流水线的汽车,奔驰和奥迪代表着高端消费者这一阶层,而奇瑞则代表一般普通大众地位。
      三是民族化:全球化一方面迫使文化的同质化趋势加深,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文化的多样性也得到尊重和认同。在全球化语境中,要考虑到产品对独特的区域性文化需求的适应。设计产品同地方文化结合得越紧密,其得到的认同也可能越普遍。这一点从中国大陆的麦当劳餐厅室内设计注重营造家庭温馨的气氛就能够感受得很深刻,而作为占据中国保洁产品半壁江山的宝洁公司所做的广告完全感知不到其是美国品牌这一事实更能让我们感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话语的真理性。
      四是个性化:全球化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设计已经进入到彰显生命本体意义的阶段。所以,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功能性问题,更要注重趣味性和符号价值。趣味性意味着个性化,反映了设计领域对生命个体更加得到尊重、呵护、关爱,生命个体的情趣、美感会在设计中得以凸显。
  • 本文章摘自书籍或来源于网络,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或者访问原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相关资讯

    您可能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

    我们的服务项目

    企业宣传片、三维动画、企业会议片、MG动画、短视频、产品广告

    Top